中国国际书画家网
 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人物

精诚大医杨民

2018-08-18 21:58:50 作者:杨彬 来源:中国国际书画家网

图片1.jpg

夫医者,非仁爱不可托也。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,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。从医之人不仅要有过硬的医术,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。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,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健康、更加渴求纯然的身心无恙。然而,紧张的医患关系,医疗技术流弊,看病难、看病贵等等问题,都阻碍着人们追求健康的步伐,医生的职业道德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我们需要更多的悬壶济世、德艺双馨的仁心医者,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医生,他叫杨民,他以大医精诚的胸怀不断践行着医者的誓言。

图片2.jpg

杨民生长于渔米富饶的中原,坚韧的大别山和灵秀淮河蕴育着一方水土、一方文化。老父亲的严厉与执着影响着杨民的童年和青春时期。每年的春秋都是采药的好时节,他都会跟着父亲亦或从大别山的北麓到桐柏山之野,亦或在淮水两岸,认药、采药、习药理。杨民从小就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与其说采集中草药是生活的一部分,倒不如说中药和中医已经成为杨民的人生方向。

3.jpg

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,与中华文明齐驱,蕴含天文、地理、星象、人文、道家、佛家、儒家等诸科知识,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。杨民深知只有做好中医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者,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所在。熟悉杨民的人都知道,他有两个爱好:一个是读书,一个是书法。他从史记五千年碎片开始收集,读易经玄学,聆听黄帝与岐伯对话,深悟“大医治国,中医治人,小医治病”之内涵。特别是在2007年,有幸接触到郑钦安的学术-扶阳的理念,李可老先生的临症和仝小林的《重剂起沉疴》,更是感慨万千,终悟出民族的沉重和夹缝生存的中医,都源于自我束缚的千年流弊。杨民书法如行云流水,刚柔并济,他认为书法和中医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国粹,内涵也是相通。“一阴一阳,谓之道。” 书法在虚实变化中追求线条平稳,中医则注重人体自身的调节,追求阴阳平衡。中医济世救人,书法修身养性,两者相辅相成。沧海一舟,风正帆悬。中医古今皆被道家解读,源于自然归于自然法则,可有多少医者死读医书,为医一世分不清阴阳、实则流弊所误。杨民经过西医再转向中医,青灯黄卷、博古求真,历经华夏文化的积淀,奠定了他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,他潜心研究民族先贤的智慧和国粹的精髓,形成了一套置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之上、放于宇宙自然法则之中的扶阳思想,乾坤分两头,同气相求,阴阳万物之灵,阳者生发不止生命之源。在临床中,升阳、扶阳乃健康之本,杨民作为扶阳思想的创新性践行者,在中原扛起扶阳中医大旗。杨明现在兼任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书画传播院院长助理。

4.jpg

大医精诚,“精”与“诚”不分主次,相辅相成。精湛的医术,需要潜心专研。想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,做到对症下药,就要清楚了解每味中药的药性。为了解一位中药,杨民会自跑到药产地,仔细勘察研究药农的药地、种子、种植过程、炮制工艺。配药时,他经常亲自尝药、验药,力求全面掌握该药的药性,以确保用药的精准。在患者眼中,杨民的可贵可敬之处,不仅仅在于医术,还在于医德!杨民看病,更像是聊天,他会从病理、病原上耐心给病人解读,让病人弄清病灶根源所在,掌握治疗调理的关键环节。他用药坚持少和精,力争让患者花最少的钱,得到最好的疗效。一切从患者健康出发,这就是他的从医之道。

5.jpg

从医三十余载,杨民始终没有忘记学医时的初心,他也将坚守这份责任,继续践行民生健康的守护者,成为患者心中的“精诚大医”!【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社长 郝江华推荐】

6.jpg

相关文章

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


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京)字第1871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