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国际书画家网
 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科技

复原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

2020-11-16 10:39:50 作者:admin 来源:科技日报

本报编辑 过国忠 通讯员 谢 越

山变绿了,水变清了,天变蓝了,产业新了,百姓生活更美满了。11月5日,科技日报编辑走进江苏省宜兴市,看到一项项“生态兴市”“产业强市”带来的新变化、新成果,更感受到了一座城市那独特的诗意和谐的宜居生活。

宜兴市代市长陈寿彬说:“‘十三五’以来,宜兴以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,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,切实破解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,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,构筑了宜兴不可复制的生态禀赋,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。”

从阵痛中觉醒

宜兴位于太湖流域上游,不但拥有“三山二水五分田”的黄金地貌,更是苏浙皖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“大走廊”。其中,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省级生态管控区总面积达到724.97平方公里。

然而,由于过去粗放式大开发、大发展,自然生态环境曾受到严重破坏,城乡污染比重快速上升,人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变得突出,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极其昂贵。

今年50岁的别墅酒店经营者黄亚云说:“10多年前,我们湖㳇镇洑西村的小化工厂、采石场、琉璃瓦厂等企业,虽然让全镇工业产值得到快速增长,但山也不是原来那山,水也不是原来那水,粉尘、气味、烟尘、噪音,让周边村民怨声载道,乡村旅游业受到了严重影响。”

宜兴市周铁镇,曾经是赫赫有名的“化工之乡”,这里的化工企业曾高达330多家,大量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着镇区河道和太湖水质,成为国家相关部委和江苏重点监控监测地区。

2007年夏天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,让宜兴猛然觉醒。宜兴市委市政府提出:“必须转变发展的理念和模式,要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,多措并举彻底解决好山上、陆上、水里的突出问题,走一条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,实现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环境与经济和谐高质量协调发展。”

勇担建设长三角生态保护引领区的特殊重任,宜兴吹响了“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”和绿色转型发展“集结号”。山上,关停采石场,实施“复绿工程”;陆上,整治小化工厂、燃煤窑炉等高污染行业,启动“腾笼换鸟”计划;水里,出台最严厉排放标准,全面推行科学治水。

“我们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,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审核体系,守住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。同时,实施‘双随机执法检查’制度,提升环保执法的力度,引导企业健康绿色发展。”无锡市宜兴生态环境局生态监测与宣传信息科科长史伟成说。

提升绿色发展“含金量”

以“壮士断腕”之决心,擦亮生态底色,不仅彰显了生态价值,也提升了绿色发展“含金量”、增强了群众生态获得感,宜兴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潜力更足,魅力更大。

仅2007年,周铁镇就关停化工企业109家。2017年,宜兴开展“263”专项行动以来,周铁镇又先后关停有一定规模的化工企业38家,转移出的化工企业产出规模超150亿元。

如今的周铁镇,已转向发展节能环保、高端装备制造和旅游服务业等新兴产业,并建成了占地50万平方米的“生态绿肺”竺山湖湿地公园,这里成了村民们的天然氧吧。

洑西村,更是山水俱佳、生态秀美。黄亚云说:“目前我们全村都从事旅游服务业,村年旅游收入超8000万元。”

据统计,2019年宜兴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2960.9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291.4亿元。今年前三季度,接待游客总量达1252.4万人次。

近年来,宜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,依托扎实的产业、区位、生态等综合优势,在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,聚焦高端制造业、节能环保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产业、新能源等高新产业,围绕引链、强链、补链,主动对接海内外,开展“招商引智”和“企业创新工程”,一批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。

目前,数字、总部、枢纽“三大新经济”,正助推着宜兴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。今年,仅宜兴经开区营收可突破1000亿元。

本文来自:科技日报

相关文章

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


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京)字第18719号